/AloeR/i_top_xjtu.jpg
新闻网首页 交大首页
主页新闻 综合新闻
教育教学 科研动态
外事活动 招生就业
院部动态 多彩书院
校园生活 思源讲堂
人物风采 校友之声
医疗在线 社会服务
媒体交大 新闻纵横
新闻专题 图片新闻
视频交大 理论园地
信息预告 校园随笔
 
 
【各界导报】头版导读:老中青西安交大人重温西迁精神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8-01-01 09:07 点击: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交大西迁老同志们表示敬意和祝福,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11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他们代表众多西迁师生深情而忠恳地写道:“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深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所激动,也不禁为我们当年走过的道路而自豪。听党指挥跟党走,几代交大人砥砺奋斗的精神内涵,就是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沿着发展的时光轴回溯,1956年盛夏,拥有60年建校历史的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奏响西迁号角,一大批交大人告别美丽繁华的黄浦江畔,斗志昂扬地投身祖国西部建设。从此,开启了一段“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传奇历史。

一砖一瓦,映射青春彪炳时代

位于西安市兴庆宫公园南侧的西安交通大学主楼群,已于2014年入列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从灰砖墙和人字形红瓦坡顶的简洁“中苏风格”中,仍能读到与上海徐家汇老校区的丝缕联系。沿南北中轴线布置的楼群格局,又因循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手法,被赞为“西安高校里最美的中轴线”。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在这里学习、科研。

“当年学校是建在一片麦田上的。”今年83岁的陈听宽教授回想起西迁建校的点滴,至今仍然热情不减。“上世纪五十年代党中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那时候我刚二十出头,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能融入西部发展建设的洪流中,是无上的光荣。”

这份光荣深深烙印在六十载风雨砥砺中,化作一股股奋进的力量。在何新楷教授记忆中,西迁后的学习和生活困难重重却乐趣多多。“那时候我和妻子、儿子、女儿一家四口挤在13平方米的房子里,再腾不出多余的地方工作。每天晚上要等两个孩子写完作业睡了,我和同在学校任教的妻子才开始备课。”

更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学习普通话的经历。“当年学校的教师大多是江浙一带人士,大家习惯了用上海话讲课。很多学生听完课大哭,说老师讲的听不懂。所以我们赶紧学普通话,每次上课前我都要先想想,这些内容用普通话怎么讲。”

“上课、看书、搞科研,各种条件虽大不如上海,但每一天很充实,每个人都干劲十足。”追忆往昔,许多场景让陈听宽教授感慨万千。他说:“给大西北奉献一所名校,这里是干事创业的热土。”

创业报国,筚路蓝缕硕果盈枝

“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在以“交大西迁”为背景创作的大型秦腔现代剧《大树西迁》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它是老交大人的真实写照,是新交大人的精神源泉,是西迁精神的另一种外延。

对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陶文铨来说,选择交大、选择西安,是一种无法剥离的情愫。“我出生在浙江,从小对交大充满崇拜,虽知道交大要西迁,但还是义无反顾地报考,录取后就直接来西安报到了。”陶文铨教授说,诸多西迁老教师的事迹日后成了他心里一串串最美丽的故事。“有的老教师卖掉了上海的房产,携妻负子来到西安,有的老教师身患糖尿病,一边打着胰岛素一边身先士卒搞实验。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一丝不苟、乐观豁达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交大学子。”

“每当我深夜回家看见院士楼的灯光,凌晨一点收到导师的邮件,我都为前辈们的治学精神所感动。”热流学与工程系教授李印实五年前从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又回到了他曾经求学的交大校园任教。如今,他已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和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他说自己是在西迁故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这种精神也是一直以来指引年轻人加倍努力的明灯。

从中国第一台发电机、无线电台、内燃机、中文打字机到国产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枚运载火箭、神舟飞船……丰硕的成果背后是几代交大人的智慧和汗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打造“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服务“一带一路”西部区域创新需求,领衔高端制造装备“大国重器”自主创新等新的机遇和挑战,激励着交大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西安交大数学学院博士生尹爽爽深情感言:“‘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西安交大人依旧豪情满怀。”

承前启后,人才雁阵助飞西部

在西安交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马知恩教授正在为参加2017年教师授课竞赛复赛的青年教师点评。“1956年西迁时,我还是交大的一名助教,对讲台充满了兴趣和热情,在一批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我不断领会着‘教书育人’的深刻含义。”

马知恩教授回忆,刚到西安时,他给200多人上大课,试讲后,张鸿先生耐心细致地点评优缺点。还有一次,听完他讲课的朱公谨先生带头鼓起掌来。“前辈的肯定就是对青年教师最好的鼓励。”

有感于此,马知恩教授于2011年创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新教师授课指导、教师授课资格指导、授课前强化培训以及名师培养等工作。他认为,西迁精神在学校61年的建设发展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不论教学还是科研,人才梯队建设很关键。”

“给学生一碗,首先自己要有一盆,课堂上的每句话,背后必须有许多知识来支撑。”热流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李国君说,西迁精神的“接力棒”是在不断感悟和践行的过程中传递的。“我今年50多岁,传帮带责任在肩,任重道远。”

数据统计显示,自1959年以来,西安交大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余名,他们中投身西部建设的达10万人之众,目前在陕工作的达5万人之多,成为西部建设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近年来,西安交大每年在陕招生人数占学校招生总数近30%,同时每年为西部及全国高校学生提供就业服务30余万人次。西迁以来培养的23位院士校友中,有11位在陕工作。今年2月,由教育部与陕西省合作共建、西安交大与西咸新区校区联建,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发展的国家级项目——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工建设,新时代的西安交大已向着第三个甲子吹响创业号角。

注:本文原刊载于《各界导报》12月29日头版导读及4版,报道链接为http://paper.gjnews.cn/gjdb/20171229/html/index_content_009.htm

http://paper.gjnews.cn/gjdb/20171229/html/page_03_content_000.htm

作者:各界导报记者 满淑涵
编辑:力 行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信息预告 更多
 
 
栏目新闻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微信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 | 新闻流程
  版权所有:西安交大校园文化管理办公室 网站建设: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 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网络带宽